电话

生平经历

严凤英(1930-1968),原名严鸿六,安徽省桐城县罗岭镇黄梅村(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)人。中共党员,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,安庆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,“七仙女”塑造者,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。

严凤英

严凤英

    严凤英(1930-1968),原名严鸿六,安徽省桐城县罗岭镇黄梅村(今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)人。中共党员,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,安庆黄梅戏的发展缔造者,“七仙女”塑造者,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。

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

 严凤英京剧形象

    10岁时开始学唱黄梅调,为族人所不容,后跟随严云高学戏,取艺名凤英,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《天仙配》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。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、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,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
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

严凤英年轻时的照片

    文革期间遭迫害致死,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,安庆罗岭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,毛泽东为其题写“党的好儿女”。


    1946年,严凤英来到安庆市,先在群乐剧场演出,以《小辞店》、《游春》两曲戏轰动安庆。


    1948年,社会动荡不安,不满20岁的严凤英流落到上海,解放前夕又辗转到南京。为生计所迫,严凤英易名严岱峰,先在舞厅伴舞,后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,学唱昆曲《游园惊梦》等。严凤英对京昆艺术的刻苦追求,为后来她在黄梅戏中的精湛演技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

    1951年,严凤英重返安庆舞台,继续在“群乐剧场”演出(后改名为“胜利剧场”),党派干部和新文艺工作者帮助改戏改人改制,使她“接触新文艺思想”,除演出传统剧目外,还配合土改、反霸、抗美援朝、宣传婚姻法等。


    1952年夏,她参加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,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《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》,思想变化之更大,“旧社会把我当成草,新社会把我当作宝”。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她对共产党、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,从而也激发了她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。同年,她应邀到上海演出,她在戏中所塑造的角色,情感真挚,性格鲜明,唱腔优美动人,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,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。


    1953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。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会演,是严凤英事业走向辉煌的重要一步,这次汇演直接为1955年电影《天仙配》拍摄奠定了基础。随着电影的播映,黄梅戏从安徽省的一个地方小剧种,变成了全国皆知的剧种。


    从1953年到1965年,她的表演艺术水平也不断腾跃,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,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,并对剧种风格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。13年间,严凤英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,尤其在《天仙配》、《女驸马》中塑造的七仙女、冯素贞的艺术形象,已成了她的代表作,也是黄梅戏中的珍品。


    严凤英的唱腔亮丽沙甜,委婉动听,韵味浓郁,吸收京剧、越剧、评剧、评弹、民歌等唱腔之长,将它们融会贯通,自成一家,誉为“严派”,广为流传。在短暂的艺术生命中,严凤英主演的大戏有20多个,小戏近30个,此外还拍了3部电影,曾多次与王少舫一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、朱德等同志演出,被田汉同志誉为“黄梅戏里的梅兰芳”,被国人称为黄梅戏的“一代宗师”。

严凤英

生卒:1930-1968

葬入陵园: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

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

葬入此陵园其他名人

大家都在关注